说到语言-文字系统存在的tyranny,我觉得最容易解释清楚的经验可能是translanguaing(不是code-switch)。我的多语表达不是像单语使用者想像的那样是“极速的中译英/英译中”或者“用英语思考”,而是一个多语言混杂的状态(更底层的思考甚至是非语言的,这里不展开了)。就像我在毛象上写东西中英混杂才是接近“初始状态”的样子(写给自己看的笔记就更斑驳,毛象毕竟还是考虑了别人的<-但不多,揍)。一句话生成的时候我下意识优先的是accuracy而不是readability,就有的部分自动以中文浮现、有的部分自动以英文浮现(虽然我的法语依然很烂,但已经开始有个别词语以法语浮现了),把它组织成同一语言的表达是需要花费额外力气的(无论是全中文还是全英文)。这种使用(多)语言的方式对我来说拓宽了我能(用语言)言说的范围——通过使用多种语言去覆盖了被其中一种语言拒斥/搪塞的部分,让它也得以have a voice。这种使用方式帮助我抵抗了单一语言制造的对表达的钳制/tyranny(在单语言内部的逃逸方式之一是诗性地使用语言,即以非本意/破坏性的方式使用)。
(跑题1:作为一个多语言使用者,我自身经验是语言的“侵入”程度比想象的还要高,我的内心独白就已经是有明确的具体语言区分了。但情到深处呢喃爱语或者床上说骚话只会用母语是个myth,只是一种“爱到忘记一切”的修辞手法,作为aesthetics/性癖就好,别当真了。)
(跑题2:也是在这个意义上,google translate和AI翻译无法完全代替人学语言、settler colonialism的要务是禁止native学习和使用本来的语言而去学习和使用殖民者的语言——学语言本身会改变人。)
顺着这个perspective继续推衍,就不难理解语言-文字哪怕集合了所有语言还是会有“无法言说”的存在(这也是我对结构主义以语言学为一切的基础很不以为然的原因)。因此其它的表达方式,图像、音乐、建筑、气味、触感等等,不是可有可无的nice to have,而是向着(不可能达到的)完整表达的“必需”。又是在transmedia的过程中,通过试图翻译“不可被翻译”,我们拓宽了语言-文字的边界。
回到个体的层面,不同人当然可以并且会有自己更擅长/倾向使用的primary表达方式/思考辅助工具,可以是语言-文字,也可以是其它;同理,不擅长甚至无法使用某种方式也很正常。而且随着我们和世界的不断interacting/exchanging,这个方式也在持续变化中。
#nobot
曾用名:
fdc
美人鱼落泪追星网恋半夜发疯
不喜欢被push,私信询问请礼貌哟~
新头是蛋糕嬢嬢画的
unstable.icu那个同名号是我的书评小号。各位友友在bookwyrm看到那个号请不要惊慌~
你时间线上的流浪小精灵
Hey maybe try to toot something original before following me so that I can at least assume that you are a non-malveillant human being.
奇變偶不變
正負看象限
读书标记号:@pikapika
不必用敬语,“你”字就很好。
“您”也可以!现在我也是您您怪了!鹅鹅骄傲挺胸.jpg
没必要因为这是个站长号而订阅我。有重要事项会写公告里。
如果我的订阅打扰了你还请见谅移除
哼哈!原来我可以隐藏订阅者人数。
那么:fdc的订阅数,是秘密🤫
网络用语看不懂啦!没法判断语气时就抱歉啦,我会避开